简史2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11 14:25 浏览量:2959
二十世纪篆刻简史(二)
第四章 多元发展 走向独立的新时期篆刻
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开始了,篆刻艺术也进入了新时期。1977年,《书法》杂志上海创刊,并随之引发了全面性的书法热潮,篆刻艺术也随之争取到了前所未的群众基础。进入八十年代后,全国各地印社林立,一大批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有识之士,将心中积蓄已久的激情迸发出来,使印坛空前地活跃起来。198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了篆刻委员会,并使之成为唯一的全国权威组织。在这一时期,一大批出生在建国前后的印人迅速掘起,他们目光敏锐,取法高古,将进入篆刻艺术发展高潮的不安和骚动演化不断的反省和沉思。为使篆刻从附庸走向独立,从书斋走向展厅,从古典走向现代作出了极大贡献。
这一时期的印坛格局,逐渐淡化了五大流派的直接影响,但其作为现代篆刻艺术的基本支撑点之一,所起的作用仍不容忽视。而且,篆刻艺术进入新时期后,随着印坛中坚力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似乎仍有形成新的流派的迹象,但这些以一人为中心的影响与过去的流派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之间不一定存在师关系,使他们聚在一起的不是面目的相似,而是艺术精神的相通和相互感召力。所以,虽然有人也将他们视为新的流派,但他们却是与传统流派有着本质不同的集群。
1983年,上海《书法》杂志举办了首届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从篆刻艺术的活动形式上确定了其真正走向现代,也使全国性篆刻展览的机制逐渐建立起来。这种形式的变化,为篆刻艺术提供了真正走出书斋,走向独立的前所未有的机缘。它使印人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聚在同一所大屋下接受来自整个印坛的信息,是篆刻艺术再次走向繁荣的出发点,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 印人
在新时期影响巨大的印人,除由民国时期走过来的印坛嗜宿外,最多的还是在建国初期的三十年中开始学印并坚持下来的中青年印人。他们在继承前辈优秀的传统的基础上,取法多样,砺志创新,逐渐确定了篆刻在学科层次上的独立性和审美的特殊性,进一步确立了由传统中脱颖而出的现化篆刻艺术新形象。
在这一时期,最具典型意义的印人有两种,一是老一辈名家,有沙孟海、钱君匋、方去疾等,他们精研传统,承前启后,奖掖后人,为篆刻艺术向现代艺术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沙孟海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等,浙江鄞县人。
沙孟海幼承庭训,少习篆法,从冯君木先生习古文辞,二十三岁赴沪,随赵叔孺、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博涉陈秋堂、赵撝叔、吴让之等,极得神理;故其篆刻(图4—1)风格多样,以雄强浑厚而不失妍雅的古玺形式为主,他用刀类吴昌硕,钝刀硬入,苍茫深邃;结篆取径多方,深契古玺,旁乃汉金简帛;章法多变,以郁勃雄奇为世所重。
沙孟海篆刻创作固可入大家之林,而其印学研究对篆刻的发展影响更大,他的主要印学著述有1930年发表的《印学概论》,这是一篇划时代的著作,以系统、宏观的研究成果对印坛震动极大;1963年的《印学的发展》是上一篇的引深;1964年的《记巴慰祖父子印谱》、1966年的《谈秦印》、1983年的《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等都是对印学史的一次次重新订正。而1983年在西泠印社80周大会上对“金石”、“篆刻”的概念的澄清,更是对篆刻艺术本位意识的确立有极高的价值;1984年的《沙村印话》,理论精湛,文辞优美,是印活中的佳作;1987年出版的《印学史》,更是篆刻史学的一块里程碑似的宏著。
早在七十年代中后期,沙孟海就已是印坛的领袖,1979年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1981年被推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他持续一生教书育人,特别是1963年他参与中国美术学院首开书法篆刻专业,并于1979年开始召收研究生,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学科化影响深远。其门下弟子后来皆成为新时期书、印坛的中坚力量。
沙孟海著作较多,有《印学史》、《沙孟海文化书丛稿》、《沙村印话》、《印学概说》、《中国书法史图录》、《近三百年的书学》等传世,刻印辑有《兰沙馆印式》等。
钱君匋
钱君匋(1906年——1998年),原名玉棠、锦堂,字豫堂,号午斋,浙江海宁人。
钱君匋1924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曾长期在各出版社任编辑,建国后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钱君匋是位通才,他从艺七十余年,在书法、绘画、篆刻、诗文、音乐、书籍装桢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精诸艺,富收藏,篆刻(图4—2)源出秦汉玺印,复浸淫于赵之谦、黄士陵,博取能变。他早年曾面谒吴昌硕、赵叔孺,亲受教诲,颇得奖掖,形成清刚扑茂、遒丽自然的风格。特别是他在边款上的创作,各体廉能,尤以魏碑阳文、狂草阴文最具特点。
钱君匋晚年将其收藏捐给家乡,建成君匋艺术院,曾任君匋艺术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务。他自三十年代即饮誉印坛,共出版印谱约二十种,所著《钱君匋论艺》、《中国玺印源流》(与叶露渊合作)等更是影响深远。当代中青年印人中颇多受其指授者,对当代篆刻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方去疾
方去疾(1922年——2001年),初名文俊,字去疾,号之木、木斋,别署四角亭长等。
方去疾自幼习书法篆刻,1934年定居上海,在三兄方节盦开的宣和印社从业,建国后供职于上海书画出版社。方去疾年仅二十五岁即经王福庵、丁辅之介绍加入西泠印社,是该社当时最年轻的社员,与其岳丈谢光、兄方介堪、方节盦、表兄叶墨卿同为西泠印社社员;篆刻艺术的氛围,印学传统的承传,无不对其产生影响,在印章鉴定、印学考证、篆刻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方去疾篆刻(图4—3)胎息战国小玺、秦汉印、元朱文,早期所作婉转圆劲,整饬妍丽;后与钱瘦铁、来楚生、邓散木等切蹉,益以秦权、诏版、秦隶、两汉魏晋将军印,追求动势,欹侧呼应,布局奇险,用刀排利落,极具写意意味,形成鲜明的个人面目,只是后期由于健康原因停止了这种探索,使其篆刻创作未能完备。
方去疾在印学上最显著的贡献是他于1980年编订出版的《明清流派印谱》,该印谱上自文彭,下至吴昌硕,共计收入124人,1159方作品,是他积四十年精力去伪存真的研究成果,将五百年的流派印发展脉略充分揭示出来,其卷首《明清篆刻流派简述》一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研究成果。另外,方去在书法篆刻图书及《书法》杂志的编辑工作及篆刻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在其影响下,上海中青年印人一度走在了全国篆刻艺术发展的前列。
方去疾曾先后担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计副社长等职务。
刘江
刘江(1926年——),原名佛庵,号湖岸、知非等,四川万县人。
刘江1949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油画系,196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留校任教。他书法篆刻师从诸乐三、陆维钊,篆刻(图4—4)追摹古玺汉印,以甲骨、汉金文入印,苍劲雄浑,极具力感。刘江精于篆刻理论,他的研究涉及到篆刻艺术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所著《篆刻美学》,填补了篆刻美学研究的空白,为篆刻艺术理论形成较完整的框架。
刘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等职务,他著作颇丰,有《论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篆刻技法》、《篆刻艺术赏析》、《篆刻美学》、《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印章艺术史》、《吴昌硕篆刻艺术》、《刘江甲骨文篆刻百印》等。
在这一时期,对篆刻艺术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印人还有:
叶露渊
叶露渊(1907年——1994年),原名丰,字仲子,又字露渊,别署露园、寒碧主人、石林后人等,江苏吴县人。
叶露渊十三岁即进钱庄学习金融,但其志趣所在却是书画篆刻,故十六岁师从赵叔孺,趋从左右,于书画篆刻、文物鉴受益良多,篆刻作品二十七岁即入选《现代篆刻》。他的篆刻(图4—5)由浙派入手,得陈鸿寿法,后博涉秦汉,旁及皖派,兼收先秦文字,两汉碑额、瓦当,融汇贯通,形成秀逸工整,高古安祥的印风。他用刀浑厚,刀法刻意求精,时有写意之作亦颇典雅不俗。
叶露渊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著有《静乐簃印存》、《潞翁自刻百印集》、《中国玺印源流》(与钱君匋合作)等行世。
陈大羽
陈大羽(1912年—2001年),原名汉卿,又名翱,字大羽,广东潮阳人。
陈大羽自幼喜好书画,二十二岁得亲友与支助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回乡任小学教师。1948年,其在沪举办个人书画展,得刘海粟赏识,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陈大羽书画初师吴昌硕,后得齐白石亲炙,故其书画揉吴、齐二家之长,开张雄畅,气度不凡,齐白石曾称其:“下笔之超雅,陈生过我。”其篆刻(图4—6)早年从秦汉入手,平正古朴,继而转入齐白石之大刀阔斧、豪爽痛快之法,以情驭意,纵横捭阖,颇有己意。
陈大羽为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名誉主任等职务。
蒋维崧
蒋维崧(1915年—),字峻斋,江苏常州人。
蒋维崧幼好古文诗辞、书法篆刻,其书法以篆、行草见长,篆书体势圆润凝重,自然流转,法度森严,行草清新隽永、柔中寓刚。其篆刻初从汉印入手,后得师承乔大壮,复追摹黄牧甫。蒋维崧的篆刻(图4—7)结字多取三代吉金意趣,奇谲错落,入规中矩,章法闳肆精融,渊雅朴茂,刀法锐铦峻爽,恬静妍美,浑穆凝括,特别是其所治小玺印,更是精美绝伦。
建国后,蒋维崧任教于山东大学,后曾任中国书法协家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务。是乔大壮在大陆的惟一传人,其印艺所播,影响颇大。著有《蒋维崧印存》等。
李骆公
李骆公(1918年—1992年),原名英,别署黑沙骆,福建福州人。
李骆公幼嗜书画,1936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0年在上海举办油画展,后留学日本大学艺术专科,专攻现代油画;1944年回国后从事美术教育。自1957年后致力于现代书法篆刻研究,受钱瘦铁、王个簃指授,复受邓散木、宁斧成影响,形成新颖奇绝,别具一格的艺术面目。李骆公将现代绘画的构成融入书法篆刻,所创草篆,壮阔大气,墨渖淋漓;篆刻(图4—8)以象形文字入印,豪放雄肆。当然,我们如果站在今天这个角度去看李骆公的创新,会感到传统渊源的贫乏和对艺术形式的解构过于简单空洞,但处于将篆刻由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过渡的时期,李骆公的探索无疑是具有极高的开拓意义的,是篆刻艺术走向现代的行程中值得驻足瞻仰的一个景观。
李骆公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桂林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务,著有《李骆公书法篆刻集》、《驼踪》等。
叶一苇
叶一苇(1918年— ),字杭之,号野石,室名不舍斋,浙江武义人。
叶一苇从事中学教育三十余年,诗文书法篆刻俱精,其书法潇洒淡雅,篆刻(图4—9)上溯秦汉,下宗吴昌硕,对邓散木一派印风颇有心得。他的篆刻喜以砖瓦文字入印,讲求意境,谓之“诗心造印”,用刀颇有苍老跌宕感,粗细虚实变化多端,格外耐人寻味。叶一苇在篆刻理论研究上亦多有建树,所作《篆刻丛谈》两册深入浅出,颇多中肯论述,《篆刻趣谈》则旁征博引,以诗论印,以文论印,至为独到。
叶一苇曾任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文史馆员等职,著有《中国篆刻史》、《篆刻学》、《一苇印踪》等。
单晓天
单晓天(1921年—1987年),原名孝天,字琴宰,别署春满楼主,浙江绍兴人。
单晓天工书画篆刻,得邓散木指授,承其法乳而自具面目,他的篆刻(图4—10)四十岁以前纯以师门为法,雄奇痛快,后力追秦汉,汲取古玺之意,融以已意,旁参明清流派,卓然自成一家,颇能脱出乃师藩篱,是虞山派印人中守法而知变者。
单晓天与张用博合作《来楚生篆刻艺术》、《汉印风格浅析》,自著《散木印艺》、《晓天印稿》等。
高式熊
高式熊(1921年— ),名廷肃,字式熊,浙江鄞县人。
高式熊幼承家学,得赵叔孺、王福庵等前辈指授,由古文字学入手,追秦抚汉,印学功力尤为深厚。其印(图4—11)清健轩朗、雅逸和协,二十四岁即辑《篆刻存景》,二十七岁作《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印谱,尽得赵叔孺、王福庵两家之长,见誉印坛。高式熊对历代印谱版本、印章流派都有研究,四十年代曾汇辑《张鲁庵所藏印谱目录》。
高式熊曾任西冷印社副秘书长,另著有《式熊印稿》。
江成之
江成之(1924年— ),名文信,字成之,号履庵,室名亦静居,浙江嘉兴人。
江成之自幼酷爱书法篆刻,尝以《十钟山房印举》及西泠八家印谱为范本,双钩精摹,请益于印林前辈,1934年,入王福庵门下,刻苦用功,艺事精进。江成之刻印(图4—12)精研浙派,苦心经营,形成平稳自然,庄重朴茂的印风,是二十世纪末期少见的坚守浙派而有所发展的印人。
江成之著有《江成之印存》、《履厂藏印》等。
王北岳
王北岳(1925年— ),名泽恒,号子苍,河北文安人。
王北岳毕业于北京大学园艺系,1949年去台湾,长期从事艺术教育。王北岳精书法,善篆刻,曾从贺孔才学习古文字,其篆刻(图4—13)笔墨刀石并重,古朴遒丽,风格典雅。1979年12月,王北岳在台湾创办篆刻专业刊物《印林》,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贡献颇大。
王北岳著作颇多,有《篆刻述要》、《篆刻探微》、《印林见闻录》、《历史博物馆藏印选辑》、《近代印人印举》、《王北岳印选》、《篆刻艺术》、《篆刻研究报告展览专集汇编》等。
康殷
康殷(1926年—1999年),号大康,河北乐亭人,生于辽宁义县。
康殷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喜爱书画篆刻,曾在吉林师范大学学习绘画,后从事文物工作,苦心研究金文秦篆,绘画雕塑等,并攻书法篆刻,在古文字研究上颇为精深独到,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学院研究员。康殷的篆刻(图4—14)苍劲浑厚,沉郁痛快、力感极强。他在印学研究上亦颇有建树,所辑《印典》包罗极广。
康殷曾任中国书法字协会顾问,北京印社社长等职,著有《古文字形发微》、《古文字学新论》、《大康学篆》、《古图形玺印窠》、《大康印稿》等。
苏白
苏白(1926年—1983年),原名英心,继瑞,别署陈凤,海石室主人等,山东福山人。
苏白幼从张叔愚学习篆刻,后受业于陈大羽,复得邓散木函授,宗法秦汉,旁参明清诸家。其篆刻(图4—15)健朴拙逸,格调高古,时出新意,惜其壮年而殁,虽有脱出乃师之意识,却未能完成。
苏白辑有《可染楼印存》、《肖形印谱》、《苏白印稿》、《紫砂陶印》等。
徐无闻
徐无闻(1931年—1993年),原名永年,字嘉龄,三十后耳聋更字无闻,四川成都人。
徐无闻幼承庭训,十二岁始摹习古印,兼及明清诸家 ,十五岁得易均室赏识,得观其珍藏,眼界大开。1954年徐无闻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次年入西南师范大学执教,晚年开设书法学研究生课程,影响深远。1963年,徐无闻赴沪向沈尹默请教书法,向方介堪请教篆刻,其书法篆行兼擅,遒劲挺拔,清刚秀润,所抚中山玉器铭文,尤为一时之佳构。其篆刻(图4—16)典雅平正,力求印从书出,布局精慎,典雅隽逸。
徐无闻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印社名誉社长等职务,著有《甲金篆隶大字典》、《小篆为战国文字说》、《徐无闻印存》等。
邹振亚
邹振亚(1931年—2003年),又名李靖华,字振亚,一名李谦益,别署韦绝簃,山东烟台人。
邹振亚幼承家学,好书法篆刻,其书法以金文见长,古朴劲润,典雅朴秀,其篆刻(图4—17)初师齐白石,后入秦汉、古玺、旁参封泥,兼及明清诸家,尤以赵之谦、黄士陵为宗,劲挺秀雅,灵动爽利。邹振亚于古文字及古代书法亦名有精论。
邹振亚曾任中国书法了协会理事,山东印社社长等职务,著有《汉碑研究》、《韦绝簃碎笔》、《韦绝簃印蜕》等。
孙正和
孙正和(1935年—1990年),字绳墨,号木蕉堂人、镜序浙江奉化人,生于上海。
孙正和早年从马公愚、钱君匋等学习书画篆刻,1956年入复旦大学,毕业后任职北京大学,从邓散木研习书法篆刻,后南归新昌中学任教,得张宗祥、白蕉、陆维钊指授。孙正和书法四体皆精,篆刻(图4—18)亦以楷、行、草、隶入印,其楷书入印尤为佳构,挺劲秀润,风格俊雅,于篆书入印处开一新境。
新一代篆刻艺术中坚,有韩天衡、李刚田、黄惇、王镛、刘一闻、石开等,他们刻意创新,为篆刻发展成为现代艺术做了许多有开创意义的工作。
韩天衡
韩天衡(1940年— ),号豆庐生,室名百乐斋,味闲草堂等,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
韩天衡自幼酷爱金石书画,曾从谢稚柳、陆俨少学习国画,从马公愚、陆维钊学习书法,从方介堪,方去疾学习篆刻。韩天衡的篆刻(图4—19)融会秦汉,奇中见平,变幻多姿,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沙孟海称其“为现代印学开辟一新境界”。他刻印得益于吴让之、黄牧甫的气息,从汉碑额中悟出结篆之法,印从书出,个性强烈,将书法中的笔墨意趣在印章在表现得淋淳尽致,形成他独有的生辣奇崛,难以捉摸,不圆而圆,不方而方的风格,耐人寻味。韩天衡的篆刻曾一度给印坛带来强烈的震撼,他在创作中引入的现代审美意识,吸引了大批青年印人群起效法,以致全国学韩之风颇为盛行,至使全国篆刻艺术展中因面目肖似韩天衡者太多,有人在《书法报》撰文批评为“韩流滚滚”。
韩天衡的篆刻创作固然誉满印坛,而其在印学史上的钩沉索隐和对篆刻美学理论的探索更具有开创意义,他的研究培养、感染了一大批青年印人,为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韩天衡本人,则已成为当代印坛一面旗帜。
韩天衡为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著有《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天衡印谭》、《天衡印话》、《古瓦当文编》、《秦汉鸟虫篆印选》、《印学三题》等。
李刚田
李刚田(1946年——),号司工,仓叟等,室名石鱼居,河南洛阳人。
李刚田幼承家训,好书法篆刻,其篆刻醇雅清古,朴厚俊迈,可以说是当代印坛最具理性色彩的印人之一。他的篆刻(图4—20)方正、平实、宽厚、稳定,虽然这种风格与僵化仅有一线之隔,但他却能在即将进入呆板时打开一扇窗户,使其平正的印风在一点巧思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李刚田在章法上强调疏密变化,突出不同形态线条的对比,以大块的留穿来强化他所追求的空灵感。他一方面追求平实的风格,一方面又不时运用巧思来打破自己创造的平正。在结字上,他取材颇广,虽对其作了相应的印化除理,但仍保留一些原有的遗韵,如小篆的婀娜,楚简的莽苍。在用刀上,他不拘一格,刀趣笔意并重,但仍能看出其虽强调师法汉印,却似乎得自黄牧甫的更多一些。他追求劲峭挺拔,亦追求厚重斑驳,构成其个性最明显的特征,是当代印人中稳中求新探索的成功者。
李刚田在篆刻理论上建树颇丰,其研究成果对当代篆刻艺术的繁荣影响很大。
李刚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著有《篆刻初步》、《篆刻教程》、《李刚田篆刻选集》等。
黄惇
黄惇(1947年——),室名风斋、来堂等,江苏扬州人,生于江苏太仓。
黄惇从少年时代起学习书法篆刻,1982年攻读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研究生学位,师从陈大羽,毕业后留校任教。黄惇篆刻(图4—21)由汉印入手,博涉明清诸家,于黄士陵、齐白石尤有心得。他刻印以理解艺术趣味为重,不在乎是否做得面面俱到,不通过表象去审视艺术之美。他广泛吸收汉画、砖瓦、碑额及汉金文中的艺术养分,在青花瓷印鉴上打开缺口,形成自己爽利秀挺,质朴俏妍的印风。他用刀沷辣,线条融浑厚实却又刀痕外露,章法险奇,以疏密悬殊形成强烈对比感,结字追求奇趣,是当代印人中印外求印,以古出新的代表人物。
黄惇在印学研究上贡献颇多,所著《中国古代印论史》以史从论出,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对大量原始资料清理、鉴别,去伪存真,探微抉奥,透视审美;在更深层次上理清各种审美观念间的承并嬗变,具有全新的拓荒意义。所编二十一卷《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对当代印学的繁荣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惇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印社副社长,著有《中国古代印论史》、《书法篆刻》、《中国古代印风系列》、《中国书法史·元明卷》、《黄惇印集》等。
王镛
王镛(1948年— )别署凸斋、菱花堂等,山西太原人,生于北京。
王镛七岁起学习书法篆刻,得刘博琴指点,1979年攻读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生,师从李可染、梁树年等,毕业后留校任教。王镛的篆刻(图4—22)在当代印坛已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强烈震憾力的印学风格的核心,他崇尚雅古、厚拙宽博,所作极具感染力和新颖感,使众多青年印人为之陶醉,为之折服,并争相仿之,形成 一个以粗头乱服为审美倾向的群体。王镛的篆刻很难按传统的常规来欣赏,他在晋砖上寻找灵感,率意为之,追求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深受齐白石的影响,却不染齐派弟子的习气,不单纯追求形式上的肖似,而是在精神深层上追求齐白石的质朴气质,锤炼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用字取法于汉魏南北朝的砖文,使质朴的砖文线条透露出野逸之趣在其印中充分展示出他追求的古原斑驳、浑融之美。他用刀既有齐白石的爽快利落,又结全吴昌硕的古拙生辣,刻出的线条不着痕迹,形成一套娴熟严谨的刀法,体现出他的恢宏气度。他对印文常作些笔划的删简,着意于整体的协调,使作品凭添逸趣。他的作品虽粗头乱服,但其背后却多严谨的苦心经营,虽然其印看似妙手偶得,但却多是极尽心思的心造,是在深厚传统积累上的指腕驾驭能力的表现。当然,其创作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使其作品传世量要小一些。
王镛在印坛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其在中央美院书法研究室的教学上,从这里走出的印人,大多成为了站在当代篆刻艺术浪尖的人物。
王镛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有多部书画篆刻作品集行世。
刘一闻
刘一闻(1949年— ),名沪生,字一闻,号涧生,室名别部斋,山东日照人,生于上海。
刘一闻幼承家学,书画篆刻兼擅,曾师从苏白、方去疾、方介堪等,又得容庚、商承祚指点。其篆刻(图4—23)直入秦汉之境,古峭峻丽,清刚浑朴,优雅从容,极富魏晋风度。他真正把握住了古典篆刻艺术的灵魂,以秦汉印为支点,攀援魏晋六朝官印,汲取明清诸家之长,不求张扬,不温不火,冲和儒雅,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涵无穷。他崇尚艺术创作的自然,貌似不事雕凿,实则千锤百炼,成功地达到了“妙留三分生”的境界,这在当代印人中是极为少见的。刘一闻的篆刻面貌较为丰富,结字取法广博,注重每一根线条的变化,他用刀得力于吴让之,下刀准确,细腻明快,变化丰富。他章法追求平中见奇,不求小巧,不失大度,把种种古人意趣不露声色地融合进去。因其艺术表现的隽永静穆,雅洁安适,有人将其印作喻为行走在水上的美人。
刘一闻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刘一闻印稿》、《别部斋朱迹》、《中国印章鉴赏》、《一闻印话》等。
石开
石开(1951年— ),号吉舟居士,福建福州人,居北京。
石开十六岁起学习书法篆刻,曾拜谢义耕、陈子奋为师,又得潘主兰、钱君匋指点。他的篆刻(图4—24)由黄易、吴让之、黄牧甫、吴昌硕等诸家上溯汉印,于汉封泥、官印得力最多。石开早年印风清丽工秀,颇具古意,二十五岁时因不肯蹈人后而印风突变,独辟蹊径,以秦诏版意趣融入汉急就章,利刃入石,不事修饰,在印坛建立起自己古艳奇逸的独特风貌,被誉为当代印坛之“鬼才”。石开极具创造精神,他称自己为“篆刻之精”他的篆刻白文出汉凿,朱文出封泥,只是在疏密上大幅度加强了对比,使错落的生趣在有意无意中表现出来。他用刀有自己的一套路数,虽是以冲为主,但其中亦有许多非刀刻因素的存在,所以他刀下的线条,爽峻明朗而又难辩其所来,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他的篆法取法广源,以秦权诏版汉急就章文字为主,错落欹侧,融多变而生新式,使之既见质朴野趣,又具装饰之美,成为能纳诸美于方寸之间的杰出印人。
当石开以其篆刻在当代印坛寻求到一席之地后,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此后的作品精气内敛,气息淳古,与陆俨少晚年的书法似有相通之处,其朱文大块空白处留朦胧朱迹,白文线条则突破线的界限,扭曲盘绕,将线和面融边在一起,时而粗时而细,时而清爽时而模糊,将篆刻从单纯的书法式的线条构成推向美术式的平面构成。可以说,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当然,使石开对当代印坛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他永不停止的探索、创新。
石开曾为中国书法字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福建书法家协会副主度,有《石开印存》、《石开书法篆刻精选》等行世。
在当代中青年印人中,对篆刻艺术发展和繁荣产生积极影响的还有:
林健
林健(1942年— ),字力帆,福建福州人。
林健年十五习篆刻,临习古玺汉印,后师从沈觐寿、陈子奋。其治印学齐白石能得雄奇恣肆,排奡不群的神韵,复融入黄牧甫意,全面取法汉金文意态,融汇贯通,以端严流丽,雄奇典雅的印风在当代印坛独树一帜。林健的篆刻(图4—25)在粗犷中见灵秀,流畅中寓跌宕,章法上独群蹊径而富有巧思,顾盼、挪让、穿插随心所欲;结篆信守印从书出,在两汉金文、砖文、瓦当等文字中锤炼出自家面目;刀法延承齐白石“快剑斩蛟,昆刀截玉”而有所发展,使之多一些圆转含蓄。是当代印人中难得的学齐白石而能自成面目者。
林健著有《篆刻字汇》、《补砚斋书法篆刻》等。
吴颐人
吴颐人(1942年— ),号宁邬,室名溪饮庐,上海人。
吴颐人自幼喜好书画篆刻,曾得钱君匋、罗福颐、钱瘦铁等指授。其书法尤善汉简,并参以草书篆书笔意,于飞动见金石气,又能以这入印或为印款,颇见刀笔意趣,是当代印坛创新之举。吴颐人篆刻(图4—26)取法晚清家诸及来楚生,雄放朴拙,苍古浑厚,其用刀如笔,纵横自如,酣畅淋漓,使线条在斑驳漫灭中依然可见墨韵;章法大小疏密呼应,上实下虚,体势的方圆与古玺相喑合,结字追求参差变化,笔划间似断还续。
吴颐人著有《篆刻五十讲》、《篆刻法》、《吴颐人印存》、《中国古今名印欣赏》、《篆刻问答》等。
马士达
马士达(1943年— ),别署老马、骥者,室名玄庐。江苏涟水人。
马士达自六十年代起自学书法篆刻,七十年代初得沙曼翁、宋季丁等指授,水平日高。马士达的篆刻(图4—27)运刀沉雄,精气弥漫,雄浑壮阔,深邃老到,充满阳刚之气。他主张为艺应性情为本,由作品真性实情见诸本色,看出人格力量。是当代印坛不多的能将阳刚正大之气推向极至的印人之一。
马士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南京印社副社长,著有《篆刻直解》等。
陈茗屋
陈茗屋(1944年— ),别署推之、退之等,室名小然犀室。浙江镇海人,生于上海。
陈茗屋篆刻(图4—28)早年师承方去疾,后又得钱君匋、叶露渊指授,由赵之谦入手,上溯两汉官印,功力深邃。他以金文入印,清奇而富变化,刀法由黄牧甫出,生辣劲挺,形成光洁妍丽,清新典雅的个人面目,陈茗屋早年在中学任教多年,后旅居日本,任日本古典篆刻研究会会长,日本大阪现代中国艺术中心书画鉴定责任者。辑有《陈茗屋印存》、《茗屋扶桑印痕》等。
傅嘉仪
傅嘉仪(1944年—2001年),号大兆居士、印道人等,室名红柳室,山东蓬莱人,生于陕西西安。
傅嘉仪幼承家学,书法得刘自椟、陈少默指授,于砖瓦、简帛、陶文、玺印、镜铭等古文字颇有研究。傅嘉仪的篆刻(图4—29)直追秦汉,锐意求新,得入古朴厚拙的境界。他取字广博,用刀雄猛犀利,印之参差错落多有变化,如铸如凿,虽略见草率,却也不失为一时之佳构。
傅嘉仪曾为终南印社社长,著有《秦汉瓦当》、《红柳室印话》、《篆刻欣赏》、《篆字印汇》、《新出士秦代封泥印集》、《金石文字类编》等。
熊伯齐
熊伯齐(1944年—),字光汉,号容生、天府民,别署三砚室主,四川井研人,生于成都。
熊伯齐幼习书画,二十七岁始攻篆刻,他由西泠前四家入手,转师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陈师曾等,所作(图4—30)尤得吴昌硕之苍浑古朴,陈师曾之自然酣畅。熊伯齐于古玺章法研究颇为深入,在印面的处理上活沷而隐含机趣,用刀峻爽而富古穆之气,是陈师曾风格一路继承而有发扬者。
熊伯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北京印社社长,著有《略谈古 鉨 布局艺术》、《熊伯齐印选》等,并曾主编《中国篆刻》杂志。
童衍方
童衍方(1946年—),号晏方,别署爱草庐,浙江宁海人,生于上海。
童衍方自幼喜好书画篆刻,得来楚生指授。其篆刻(图4—31)取法吴让之、吴昌硕、来楚生,上溯古玺汉印,旁参封泥瓦文,金文石阙,风格雄浑酣畅,古拙奇肆。他早年作品力追汉铜神韵,借助班驳漫灭和朱白对比表现效果,后追求方劲沉着,简炼遒劲,达到平中见奇,意境隽永。童衍方亦善作肖形印,典丽生动,颇能传来楚生神采。
童衍方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著有《篆刻刀法常识》、《童衍方印存》等。
吴子建
吴子建(1948年—),福州人,现居香港。
吴子建早年生活在上海,篆刻(图4—32)曾得来楚生、陈巨来、钱君匋等指授,于秦汉古玺及明清诸家皆有深研,所作各种风格作品都能形神兼备,特别是他所作鸟虫篆印,瑰丽奇谲,令人叹服。他刻鸟虫篆印,出秦入汉,上追古古朴奇肆之意,用刀或苍老古拙,清逸绝俗。可以说,吴子健的鸟篆用品将这一印章品种推向了追求古趣盎然、奇肆浑朴的极至,惜九十年代后少见其新作。
吴子建辑有《吴子建印章》。
陈国斌
陈国斌(1948年—),别署一庐,广东新会人,生于广西南宁。
陈国斌幼习篆刻,1988年调入广西书画院。陈国斌是一个善于思考而又富有创作激情的艺术家,他认为“篆刻必须以其独特的艺术眼光和语言来梳理自己的同时,也要开拓视野,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展示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与其他艺术种类在同一个起点上参与当代人类的艺术的进程。”陈国斌在九十年代初即致力于篆刻艺术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的探索,认为从艺术本位的立场篆刻形式是篆刻艺术最基本的艺术语言。他从古鉨到元押,从秦汉到明清都作了全面的研究,强调在篆刻创作中,从点线到空间的关系,从线条的力度到节奏感,从厚度到包容性都应得到锤炼和提开。陈国斌在篆刻创作中采用大量美术方法,在整体效果和局部细节的把握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重视,创作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且能感动人的作品来(图4—33)。
陈国斌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当代印人的想象力,在形式和表现内容上都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其创作的不固定性说明他的探索远没有达到他理想的境地,故对其篆刻艺术风格进行定位远远不是时候,但他对当代印坛的刺激和扰动却是已确确实实存在的,对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促进也是勿容置疑的。
陈国斌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广西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刻印辑有《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陈国斌卷》。
安多民
安多民(1949年—),字长乐,号太行山人,别署真玉党,室名页玉堂,千相馆。山西平遥人。
安多民幼习书画篆刻,尤擅肖形印,他的肖形印(图4—34)有别于来楚生,在历代石刻、造像、壁画、砖瓦、镜泉的基础上,大量融入民间艺术养分,对剪纸、皮影、木偶、泥模无不涉猎,形成古朴生动,巧拙相生的独特风格。安多民在当代印坛名不甚彰,但其肖形印的独特性和现代审美情趣的融入,无疑会对当代篆刻创作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安多民多年从事中学教育工作,辑有《安多民肖形印》行世。
查仲林
查仲林(1952年—),安徽铜陵人。
查仲林自青少年时期学习书法篆刻,篆刻(图4—35)初师法吴昌硕、黄牧甫,后致力于汉印的研究,以汉印为主基调,略加入一些来楚生的意趣,变化形成自己独特面目。查仲林的篆刻面目在当代印坛并不新鲜,甚至颇为陈旧,但他能在汉印中找到顺应刀法情趣的变化,使印面找到一个回避掉呆滞的活眼,是当代印人中学汉印而具巧思有大智慧者。李刚田评其印:“可以细玩味其刀锋起止转折、映带呼应,轻重节奏,一如读古人法帖玩味书家腕底锋端的微妙变化”的为确论。
祝遂之
祝遂之(1952年—),浙江杭州人。
祝遂之书法篆刻兼长,其篆刻(图4—36)师法钱君匋、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功力扎实,气质浑厚,格调高古,他深入研究传统,挖掘印学的真正品质,寻求雄浑高古,瑰丽帅气的气息,他的作品或平正朴实,或雍容大度,或风华腴润,在圆、厚、通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只是其作品数量较少,可能会成为其走向成熟和高妙的一种障碍。
祝遂之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作品辑有《祝遂之书画篆刻集》、《祝遂之印存》等。
苏金海
苏金海(1952年—),字博生,号长山亭长,三省室主,江苏南京人。
苏金海的篆刻(图4—37)创作以甲骨文为主,几十年来他在甲骨文入印这条极不易成功的小路上孜孜以求。他还固执的去做一个纯粹的印人,他的书法是为他的篆刻服务的,他的理论研究也只在印学范畴之内。所以,苏金海在篆刻上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却远不及与他同时出道且成就相仿的印人名气大。但是,他骨格不俗,冷峻生拙的甲骨文印风已经形成,特别是近年来他又向古玺中汲取养分,在随意中表现老辣,使他篆刻的表现力又进了一步,逐渐摆脱甲骨文入印线条单薄、书写感差的障碍,在表现上注重了含蓄收敛,使线条秀润华兹,富有书卷气息。
苏金海为中国书法家功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著有《齐白石丁二仲经亨颐简经伦来楚生印风》、《篆刻艺术》、《苏金海印集》等。
崔志强
崔志强(1953年—),字仓 喦 ,号四尘斋主,室名梦华堂,山西寿阳人,生于北京。
崔志强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的秘书长在策划组织有关展赛上建树极大,对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他的篆刻(图4—38)初宗秦汉,所做古朴自然,后受王镛影响,形成具有自己显明特证的结篆和用刀。在创作中,崔志强注重细节上的排布和单字的表现力,使作品在雄强大气中不失清爽细腻。但由于过分讲究单字造形和过分突自己用刀的独特性,也造成了印面有失合谐,形成缰滞、刻露之弊。
崔志强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著有《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崔志强卷》。
徐正廉
徐正廉(1953年—),又号正濂,号楚三,江苏镇江人。
徐正廉篆刻(图4—39)早年师法钱君匋,涉猎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于来楚生尤有心得,所作刚建雄放,爽劲生辣。随后,其印风一变,以黄牧甫法直驭秦汉,入古出新,渐成自家面目。他的篆刻,或开张放纵,气势摄人心魄,其中却又将细节处理得十分巧妙,极见机敏和用心,或冲和散淡,幽简雅妍,利用线条的空灵和单纯表现他悠然散逸的心情。他营造的这冲和平淡中见率意真情,雄强中寓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对当代青年印人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只是由于过分地依赖篆法和章法,使刀法只在一些细节上产生变化,作品会出现过于小巧和浅白,很难直臻篆刻艺术的高妙之境。
徐正廉在篆刻理该研究上虽不尚宏篇巨论,但所著《听天阁读印杂话》等文章,见解精新,颇能启示他人。
徐正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著有《诗屑与印屑》、《徐正廉作品集》等。
燕守谷
燕守谷(1959年—),山东平邑人。
燕守谷篆刻(图4—40)师法王镛,于平实中见古横之气,刀中有笔,险峻爽朗,线条畅快,动感十足。其白文犹显优游,在不经意处得古意。
燕守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印社副社长,著有《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燕守谷卷》。
葛冰华
葛冰华(1960年—),又名戈冰华,号一隅堂主人,黑龙江龙江人。
葛冰华十五岁起学习篆刻,其印(图4—41)远师法秦诏、甲骨,近学吴昌硕。在九十年代初,葛冰华以其现代公章体引起当代印坛的震惊,他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将人们司空见惯的现代公章引入到篆刻创作中去,融俗为雅,开创了一番新天地。他的篆刻创作视觉冲击力极强,融入现代平面构成的内容,将文字夸张变形,貌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当然,他的这种公章体的创作乍一出现可能会成为其艺术追求的有效辅助,但观众对这种形式见怪不怪后则很有可能会成为其艺术发展的严重障碍。当然,葛冰华非公章体的创作依然有着很高的水准,线条的雄浑酣畅,刀笔的强烈动感以及其对大局的有效把握,都会使葛冰华不会单纯因形式的简单直白和结篆的粗糙草率而无力将自己的探索深入下去。
葛冰华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石魂印社社长,著有《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葛冰华卷》。
戴武
戴武(1961年—),江苏南京人。
戴武篆刻(图4—42)取法古玺汉凿印,拟古而形神兼备,深得魏晋人风骨。为当代印人中摹古高手,其跌荡而不失雅致的线条,颇耐人寻味。
戴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刘彦湖
刘彦湖(1960年—),号洪孤草堂主人,吉林盘石人,居北京。
刘彦湖篆刻(图4—43)宗法齐白石,用刀清朗峻挺而不失蕴藉,结篆淳朴直率,恣肆中颇有老辣之气,图式构成的引入富有现代感而又不失古朴韵致,是当代印坛具有较强想象力的印人。但是,刀法对齐白石的过分依赖,入印文字取舍中的荒率,都构成其篆刻创作向更深层次探索的障碍,特别是颇颇出现的老气和直白,都不应在深入传统而知变通的在他刀下颇颇出现。
刘彦湖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著有《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刘彦湖卷》等。
朱培尔
朱培尔(1962年—),江苏无锡人,居北京。
朱培尔于书画、篆刻皆有所长,其篆刻(图4—44)格局开张,大气磅礴,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篆刻特别强调刀的作用,用刀率性而灵活,追求流动中的丰富,破碎中的精微,看似荒率却形神完备;他的结字取法颇广,特别留心于野逸的民间风韵,他追求跌宕不羁,在粗头乱服间表现自己的儒雅。朱培尔的篆刻对当代印坛影响很大,虽然在他的作品中多少还带有王镛、石开等人的一些影子,但能师今人而得古气,脱出而自成面目,在当代印坛青年印人中实属不易。朱培尔在篆刻理论研究上亦颇有建树。
朱培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著有《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朱培尔卷》、《朱培尔篆刻集》等。
魏杰
魏杰(1962年—),陕西西安人。
魏杰篆刻(图4—45)师法古玺雅洁一路,于整饬中见灵动,于爽劲中见浑穆,古意盎然,妙趣自生。
魏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终南印社副社长。
王丹
王丹(1963年—),号易斋,别署复秋,辽宁锦州人。
王丹书画、篆刻兼长,他篆刻早年(图4—46)由古玺、汉印出,沾染吴昌硕极多,自然端庄、灵秀质朴;后又受邓散木、韩天衡的影响,追求装饰趣味,宽博朴茂,细腻而准确。最值得一提的是王丹的陶印创作,利用陶士和烧制过程的特性,创作出一大批线条变化丰富,印面苍莽雄浑的作品,特别是他陶印的佛像边饰,取法汉画像和北魏墓志造像古拙饱满,静气庄严,堪称无两之作。
王丹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碣石印社社长,著有《王丹篆刻选集》、《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王丹卷》。
许雄志
许雄志(1963年—),别署少孺,室名未央室、百印楼等,江苏海门人,生于河南郑州。
许雄志长于书法,篆刻(图4—47)初学吴昌硕、来楚生,后宗古玺。他取法吴昌硕与来楚生的字态和章法,却使用了齐白石式的刀法,挺劲排叠,冷峻苍茫,具有浓郁的金石气韵;他融汇诸家,不为任何藩篱所困,用自己的意识去改造前人,追求痛怀淋漓中捉摸不定的意态,形成自己古色斑斓、瑰丽高逸的篆刻风格。
许雄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著有《秦印文字汇编》、《秦代印风》、《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许雄志卷》等。
古泥
古泥(1964年—),原名马丹青,号妙觉,别署泥瓦草堂、卜居等,河北唐山人,居北京。
古泥书画、篆兼擅,他的篆刻(图4—48)取法极广,尤以瓦当、封泥得力最多;他的作品浑朴雄悍,气势迫人,线条厚重而不失灵动,姿肆而不失峻朗;用刀猛利而不粗野,生辣而不失古意,章法看似无意实则规矩森严,拙巧相宜,是旅京青年印人中的佼佼者。只是过分的制作时有表露,使作品略显摆布而步入小巧。
古泥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长城印社社长。著有《古泥书画篆刻作品集》、《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古泥卷》。
范正红
范正红(1964年—),字孔阳,号辰龙,山东济宁人。
范正红书画、篆刻兼长,篆刻(图4—49)出入秦汉古玺,在封泥和陶印上得力尤多,他的结篆多变,视觉效果独特,刀法苍涩厚实,酣畅而不失朴厚,利用印面的变化使笔势内敛而线条具有张力,在平稳中凸现出来,形成苍劲老辣而不失雄奇瑰丽的自家面目。他的篆刻能于严整秀美中见豪放,浑朴苍涩是又能精妙入微,规矩森严而又浑脱无羁,创造了当代篆刻入古出新的新境界。
范正红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印社社长,著有《范正红篆刻集》、《范正红书画篆刻集》。
程风子
程风子(1964年—),原名程春风,室名问梅堂、玄壶居等,安徽阜南人,居北京。
程风子书画篆刻兼长,篆刻(图4—50)跌宕大气,于不经意中颇见匠心,他追求 印面的厚重感,用刀奔放旷逸,酣畅朴拙,尽力表现其书法线条的质感,融入自己的情绪,宣泄自己的感情,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与书法合为一体,只是这种风格的过早形成和强行早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粗率和单薄。
程风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颖淮印社社长。
高庆春
高庆春(1966年—),黑龙江鹤岗人。
高庆春篆刻(图4—51)取法古玺,引楚文字入印,印风古穆浑厚,于朴茂中见儒雅,于厚中寓巧,于静中寓动。
高庆春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黑龙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高庆春书法篆刻集》。
汪永江
汪永江(1966年—),字朴生,室名枕汉楼,黑龙江呼兰人,现居杭州。
汪永江擅书法,篆刻(图4—52)极具胆气和真气,他讲究篆书功夫,利用文字造型来协调印面的整体统一,用字虽古玺奥但有出处,用刀强调体现线条的质感,在击砸、削磨后依然能表现出厚重圆润流畅来。他不急于固定自己的艺术面目,针对不同的印章采取不同的风格手段,使自己的艺术面目更加丰富。
汪永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
张弓者
张弓者(1967年—),辽宁锦州人,现居北京。
张弓者篆刻(图4—53)锐意出新,印面极具现代意趣,他把握住厚、朴、浑、拙,独出匠心,在当代印坛另树一帜。
张弓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书法家协会理事、辽西印社社长,著有《张弓者篆刻选》。
徐海
徐海(1969年—),四川泸州人,生于北京。
徐海问艺于王念堂、顿立夫、王镛,书画篆刻兼长,篆刻( 图4—54)参齐白石法运以己意,单刀披削,爽利雄放,古拗生拙;他结篆奇特,在恣肆酣畅中看重细节的变化,小中见大,动中寓静,他在印面中利用美术的构图方式,强调大开大全的章法效果,或冷峻或激烈,在不经意处显示出自己的精湛来。
徐海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刻印辑有《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徐海卷》。
鞠稚儒
鞠稚儒(1972年—),字在庠,号绳斋,生于黑龙江肖额穆县,现居深圳。
鞠稚儒篆刻(图4—55)直承王福厂、陈巨来遗绪,秀逸精妙,整饬隽永,他在王福厂、陈巨来的基础上深研布白三味,使每个字都妥帖安祥,用刀沉稳,含蓄峻爽,不惟求精求细,而是注重线条的骨肉匀停,是二十世纪后期少见的元朱文高手,只是这一路印风已被前贤发挥至极至,要想找到新的突破,实属不易。
鞠稚儒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活跃在二十世纪后期的优秀印人还有很多,他们思想活跃,感觉敏锐,为篆刻艺术的繁荣起到极大促进作用。特别是他们追求艺术创作的自由,对传统的破坏性冲击,为当代篆刻艺术的独立寻找到新的生发点,在篆刻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节 印学组织
新时期的印学组织有二种,一种是官方印学机构,全国性的即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它于1986年7月21日在北京成立,首届由方去疾任主任,陈大羽任副主任,潘主兰、黄文宽、邹振亚、蒋维崧、徐无闻、金意庵、刘江、王镛、祝遂之、权希军、韩天衡为委员;1993年换届,第二届由李铎任主任,邹振亚、韩天衡、王镛任副主任,崔志强任秘书长,石开、刘一闻、李刚田、崔志强、余正、祝遂之、苏园、苏士澎、黄惇、雷志雄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的职能是领导和规划全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其自成立以来,已组织了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一届篆刻理论研讨会,二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在篆刻创作、理论研究、对外交流、印学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地方性的官方印学机构大多隶属于书法家协会,或称篆刻研究会,或称篆刻艺术委员会,只是并不是每个省级书协组织都设置,但在印人较多的省市都设置了这一机构,以负责一些篆刻事务,在一些印人集中的地级市书协中,也有设置这一组织者。二是印社,这些印社或是原有印社恢复活动,或是重新成立。据林乾良《关于二十世纪篆刻及其篆刻大师的调查报告》称,载止到2000年底,全国总共有印社360个左右。这些印社多集中在东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其中仅浙江就有40余家,江苏30余家,北京、河南、安徽、福建、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北、湖北等省也各有十余家。这些印社规模或大或小,水平或高或低,但却在根本上团结了印人,并通过办报刊、展评、培训、交流等形式,对当地的篆刻艺术创作和印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当代篆刻艺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当代篆刻艺术能继续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新时期,最重要的印学社团还是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在“文革”结束后很快恢复了活动,1979年,在西泠印社成立75周年社庆大会上,沙孟海当选为第四任社长。此后,西泠印社每年清明、重阳举办雅集活动,每五年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并召开国际印学研讨会,积极推动印学理论研究,举办全国篆刻评展,扩大对外交流,出版印学著作,在创作、学术、出版、收藏、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是名符其实的印学中心。到目前为止,西泠印社已有社员三百余人,是一支精粹人才聚集的印学队伍,对当代印坛的影响和贡献是任何一家印社都无法可比的,是整个印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除西泠印社外,在新时期影响较大的印学社团还有:
友声印社
友声印社于1978年1月在香港成立,社长为邓昌成。印社成立以后,多次举办专题讲座,联系海内外各大印学社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印行《友声印集》;邓昌成曾撰写《台湾篆刻史》、《香港篆刻史》在大陆发表,对当代篆刻艺术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终南印社
终南印社于1979年4月在西安成立,社长为傅嘉仪。印社成立以后,举办过数届社员作品展及与北京、河南、四川等地印社联展,并举办了“当代篆刻邀请展”,“中日友好篆刻交流展”、“首届长安国际书法年会”等重要活动,社员中也不断有理论专著及印集发表出版,影响颇大。
东吴印社
东吴印社于1983年12月在苏州成立,社长沙曼翁。印社成立后不断举办篆刻学习班,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每两年举办一次对外交流汇报展,出版了《东吴印社作品选》,还每年出版社刊一册。
沧海印社
沧海印社于1985年4月在河北沧州成立,社长为韩焕烽。印社成立后先后举办了“首届沧海印社社员作品展”、“河北省首届篆刻家艺术展”等活动,编辑出版了《沧州书法篆刻集》、《沧海印社篆刻集》、《墨海遗珠》等,并刊行内刊《海沧印》。
长城印社
长城印社于1985年在河北唐山成立,社长为古泥。印社社员一百余人,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市,都是当时印坛青年印人中的中坚力量。印社先后编辑出了《长城篆刻》、《印萃》、《中华革命先烈印谱》等,并举办了“全国青少年篆刻比赛”,为发现篆刻新人做出了一定贡献。可惜因印人多散居各地,较难开展活动。
东湖印社
东湖印社曾于1980年去复社,但因长期未开展活动而自行解散了。1986年冬,东湖印社再次复社,由杨白匋任社长。印社恢复工作后,积极开展工作,团结印人,举办展览,对湖北的篆刻艺术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南京印社
南京印社于1987年2月在南京成立,社长为武中奇。印社成立后,继承南京印学优良传统,联合全国印学同道开展活动,并开办了“南京业余书法篆刻学校”,着意培养篆刻新人。印社社员专心于印艺,多有理论和作品集出版,成为当代印坛有影响的印人。
北京印社
北京印社于1988年8月在北京成立,社长为康殷。印社集中了在京的优秀印人,其中多为在当代影响较大的印人。印社出有内刊《北京印学》。
石魂印社
石魂印社于1991年1月在哈尔滨呼兰成立,衬长为葛冰华。印社成立后,组织社员集训、开讲座,使社员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全国各类展赛中屡屡入展、获奖,其教学方法和创作模式对当代印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曾出版《石魂印社十人作品集》,举办“石魂印社十二人书法篆刻展”。
小刀会
小刀会于1992年11月在北京成立,社员共八人。小刀会的成员多是在印坛享誉已久的印人,他们着眼于个体意识与传统的融汇和提炼,对篆刻作为现代艺术的探索深入而精到,是当代印坛极具力量的一个印学团体。
细柳营
细柳营于1987年夏在广西南宁成立,陈国斌等为主要负责人。细柳营严格来说更象一所艺术训练学校,其成员起点高,艺术感觉敏锐,曾在五届中青展时一举成名,形成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艺术团体,对当代印坛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
山东印社
山东印社于1999年5月在济南成立,社长为邹振亚。印社成立后注重发现人才,培养骨干,社员多为篆刻作品参加过全国性篆刻艺术展的在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举办“山东省首届篆刻展”,广泛开展交流活动,与各著名印学团体保持着密切联系。
除上所述,现在能统计到的仍坚持活动的印学社团还有:
北京( 6家 )
汇泉印社 1986年5月, 社长张雅琳。
京华印社 1987年9月, 社长宋致中。
北京印社 1988年8月, 社长康殷。
小刀会 1992年11月,联系人李强。
北海印社 社长曾翔。
石油四方印社 负责人张国辉。
天津( 4家 )
海河印社 1984年7月, 社长孙其峰。
海河青年印社 1987年11月,社长葛鸿程。
大海印社 1996年6月, 负责人孙家潭等。
天津印社 社长孙家潭。
上海( 4家 )
三原色印社 1986年9月, 社长李兴亚。
秋石印社 1986年, 社长唐鸣之。
邓散木艺术研究社 1987年10月,社长叶隐谷。
浦东印社 社长唐子农。
重庆( 3家 )
重庆印社 1985年7月,社长青晓旸。
九龙印社 1987年1月,社长辛华。
巴渝印社 1995年, 社长夏昌谦。
河北( 10家 )
沧海印社 1985年4月, 沧州,社长韩焕峰。
耕石印社 1985年11月,石家庄,社长王克勤。
长城印社 1985年, 唐山,社长古泥。
赵都印社 1986年6月, 邯郸,社长朱伯华。
四方印社 1987年1月, 琢州,社长金文和。
百泉印社 1987年1月, 邢台,社长薛英杰。
海岳印社 1988年7月, 秦皇岛,社长李瑞卿。
燕山印社 1988年9月,廊坊,社长马穆咏。
山海关青年篆刻研究社 1991年12月,社长兰惠泉。
黄梁梦印社 邯郸,社长杜圣君。
山西( 2家 )
遗山印社 1990年4月,忻州,社长安关年。
天龙印社 太原,负责人王志刚。
内蒙( 3家 )
北疆印社 1989年8月, 社长杨鲁安。
山城印社 1996年12月,集宁,社长王云山。
林西九七印社 1997年9月,林西,社长李雅明。
辽宁( 9家 )
辽宁印社 1984年4月,抚顺,社长朱寿友。
碣石印社 1985年2月,锦州,社长王丹。
辽档印社 1986年1月,抚顺,社长张子明。
求索印社 1988年3月,阜新,社长王玺铭。
龙泉印社 1989年7月,鞍山,社长赫承大。
青泥印社 1989年,大连,社长张德鹏。
辽西印社 1998年6月,葫芦岛,社长张弓者。
太阳石印社 阜新,社长冷旭。
辽金印社 大连,社长汪正中。
黑龙江( 15家 )
东隅印社 1984年3月,鸡西,社长石生金。
勰风印社 1985年1月,哈尔滨,社长邢衍。
大庆印社 1985年4月,大庆,社长安德祥。
拓荒印社 1985年8月,牡丹江,社长何德元。
黑龙印社 1985年10月,哈尔滨,社长王兆卿。
散木印社 1986年9月,哈尔滨,社长于光亚。
苏通海 印社 1987年5月,海伦, 社长赵春爽。
红豆印社 1988年,齐哈尔, 社长张玉杰。
石魂印社 1991年1月,呼兰, 社长葛冰华。
宝灵印社 1991年9月,大庆, 社长李云涛。
丹鹤印社, 1993年6月,林甸, 社长许凯军。
威虎山印社 1993年12月,牡丹江,社长孟飞。
北鸿印社 社长张跃飞。
石峰印社 大庆, 社长陈国成。
镜泊印社 牡丹江,社长贾振祥。
吉林( 6家 )
白山印社 1985年6月,长春,社长金意庵。
北溟印社 长春,社长于永年。
通化印社 1989年8月,通化,社长奚韫。
吉林青年印社 社长张树。
玉琢印社 额穆,社长鞠稚儒。
石缘印社 永吉,社长李柏秋。
山东(18家 )
漱玉印社 1986年7月,济南,社长陈左黄。
渤海印社 1987年1月,庆去云,社长王征远。
芝罘印社 1989年2月,烟台,社长衣石竟。
洗砚池印社 1989年3月,临沂,社长冯文镐。
火天印社 1989年5月,滨州,社长老善。
德州印社 1989年5月,德州,社长刘志耘。
青檀印社 1989年6月,枣庄,社长燕守谷。
东石印社 1989年9月,东营,社长王雷。
黄河印社 1996年10月,长清,社长陈士琳。
秦汉印社 1998年4月,济宁,社长谢长伟。
东鲁印社 1999年5月,兖州,社长王庆忠。
山东印社 1999年5月,济南,社长邹振亚。
凤翰印社 胶州,社长毕玉和。
蓬莱印社 蓬莱,社长杨中良。
大河印社 东营,社长王雷。
万印楼印社 潍坊,社长郭子宣。
泰山印社 泰安,社长亓小平。
曹州印社 荷泽,社长陶吉为。
河南( 11家 )
崇晖印社 1987年3月,新乡,社长王海。
殷契印社 1987年3月,安阳,社长徐学萍。
石淙印社 1987年4月,郑州,社长侯宇台。
三川印社 1987年9月,周口店,社长李大庆。
天中印社 1987年12月,驻马店,社长彭勃。
卧龙印社 1988年1月,南阳,社长张兼维。
金口印社 1988年2月,洛阳,社长郭区河。
鹤壁印社 1988年6月,鹤壁,社长李中令。
三丰印社 1988年9月,开封,社长尚佳轩。
河南印社 1988年11月,郑州,社长牛济普。
山阳印社 山阳,社长谢小毛。
安徽( 16家 )
江东印社 1984年6月,马鞍山,社长王斌。
灵杰印社 1985年10月,宿迁,社长刘云鹤。
完白印社 1986年11月,淮北,社长徐立。
金泉印社 1987年5月,马鞍山,社长徐明发。
琅琊印社 1987年3月,滁州,社长戴武。
黟山印社 1987年12月,芜湖,社长华骏。
启东印社 1987年11月,启东,社长杨谔。
淮海印社 1989年1月,淮北,社长盛军。
鸠兹印社 1989年1月,芜湖,社长潘友红。
楚锋印社 1989年5月,寿县,社长李晓龙。
淮南印社 1989年8月,淮南,社长朱庆亮。
庐州印社 1989年10月,合肥,社长徐从滨。
颖淮印社 1989年,阜南,社长程风子。
结庐印社 1990年12月,合肥,社长方有新。
滁州印社 1992年5月,滁州,社长王君贤。
龙文印社 1993年10月,利辛,社长崔明贵。
江苏( 21家 )
东吴印社 1983年12月,苏州,社长周玛和。
淡远印社 1984年10月,南通,社长王树堂。
西神印社 1985年12月,无锡,社长刘守成。
愚池印社 1985年,金坛,社长邵仲炎。
金陵印社 1986年5月,南京,社长许炯。
常州印社 1986年7月,常州,社长周仰谷。
苍梧印社 1986年10月,连云港,社长许厚文。
南通印社 1986年10月,南通,社长丘石。
南京印社 1987年2月,南京,社长武中奇。
如皋印社 1987年5月,如皋,社长季健。
亭林印社 1987年7月,昆山,社长程十分。
中泠印社 1987年7月,镇江,社长姜挹秋。
竹西印社 1987年7月,杨州,社长蒋永义。
野草印社 1987年8月,淮阴,社长马丁。
虞山印社 1988年10月,常熟,社长蔡绍心。
西山印社 1988年11月,无锡,社长吴卫东。
彭城印社 1989年2月,徐州,社长邵泽芬。
泰州印社 1991年4月,泰州,社长王靖。
江海印社 1992年6月,海安,社长仲贞子。
娄东印社 太仓,社长邓石治。
杨州印社 扬州,负责人祝竹。
浙江(26家 )
芙蓉印社 1984年6月,东阳,社长陈金彪。
剡溪印社 1985年7月,嵊州,社长徐兆国。
元畅印社 1986年2月,金华,社长廖达敏。
青桐印社 1986年7月,桐乡,社长袁道厚。
印友会 1986年,杭州,会长曹所生。
石榴印社 1987年2月,王环,社长陈继民。
庚社 1987年3月,杭州,社长来一石。
南屏印社 1987年5月,杭州,社长王海言。
舟山印社 1987年10月,定海,社长杨积顺。
少年浙江印社 1988年5月,绍兴,社长张凌。
朴存印社 1988年5月,金华,社长吴文胜。
碧浪印社 1988年7月,湖州,社长白廉。
处州印社 1988年10月,丽水,社长陈宣蔚。
紫薇印社 1988年11月,海宁,社长陈浩。
南湖印社 1988年,嘉兴,社长傅其伦。
明州印社 1989年,宁波,社长陆天波。
求是印社 1989年1月,杭州,社长汪永江。
东瓯印社 1989年4月,温州,社长张如元。
昌硕印社 1989年7月,安吉,社长洪亮。
江山印社 1989年11月,江山,社长程达鹏。
阳明印社 1989年12月,余姚,社长叶文龙。
西湖印社 1990年6月,杭州,社长于波。
台岳印社 1990年,天台,社长孙新龙。
乾元印社 1995年3月,德清,社长李卫宁。
龙渊印社 1999年6月,龙泉,社长江家华。
富春江印社 1997年12月,富阳,社长陈及斌。
福建( 6家 )
石声印社 1987年11月,石狮,社长吴清辉。
闽东印社 1988年6月,宁德,社长陈远。
闽海印社 1989年4月,石狮,社长康耀仁。
三明印社 1990年7月,三明,社长苏宝星。
洪塘印社 1992年9月,福州,社长柯遇林。
寿山印社 福州,社长谢钦铭。
江西(2家 )
信江印社 1989年8月,弋阳,社长翁石。
鳌洲印社地 1992年6月,萍乡,社长黄德华。
湖北(11家 )
南纪印社 1986年,江陵,社长汪新士。
涵芬印社 1987年1月,武汉,社长黎伏生。
铁魂印社 1989年7月,武汉,社长李玉柱。
松风印社 1989年5月,鄂州,社长单哲金。
襄阳印社 1989年8月,襄樊,社长柴有炜。
十堰印社 1991年3月,十堰,社长魏国永。
去鹤印社 1991年3月,武汉,社长刘文勇。
屈岭印社 1991年4月,京山,社长夏济泽。
东坡印社 1996年6月,黄冈,社长贺少安。
中流印社 武汉,负责人未谷。
武当印社 郧阳,负责人陈良华。
湖南( 5家 )
天心印社 1985年10月,长沙,社长谭石光。
益州印社 1986年5月,益阳,社长易德甫。
石鼓印社 1986年10月,衡阳,社长杨宝琳。
南楚印社 1988年6月,株州,社长杨志达。
洞庭印社 1989年5月,津市,社长刘泽荣。
广东(8家 )
石友印社 1987年5月,广州,社长张汉铭。
岭南篆刻学会 1988年9月,广州,会长黄文宽。
深圳印社 1988年10月,深圳,社长黄开稼。
海天印社 1989年12月,深圳,社长陈祥。
珠海印社 1999年3月,珠海,社长廖富翔。
梅州印社 梅州,负责人林东升。
北斗印社 深圳,社长汪新士。
双栖印社 顺德,社长李平。
广西(4家 )
邕江印社 1986年1月,南宁,社长范清涛。
神漓印社 1987年5月,桂林,社长欧阳希君。
百色地区印社 1989年8月,百色,社长周坚。
宝庆印社 1992年5月,邵阳,社长涂玉书。
四川( 4家 )
开明印社 1981年4月,成都,社长游铁堂。
紫光印社 1987年4月,乐山,社长周积强。
建南印社 1990年10月日,会理,社长曹永泉。
大邑印社 1995年10月,大邑,社长尹晓明。
贵州( 2家 )
遵义印社 1985年10月,社长叶位琛。
芙峰印社 1987年1月,社长张有碧。
云南( 3家 )
滇云印社 1982年5月,昆明,社长孙太初。
玉泉印社 1989年,丽江。
望湖印社 1991年3月,大理,社长陆一飞。
陕西( 9家 )
终南印社 1979年4月,西安,社长傅嘉仪。
岐阳印社 1985年,宝鸡,社长曹宇。
小石林印社 1986年,西安,社长张范九。
石门印社 1987年1月,汉中,社长何挺警。
宝鸡印社 1987年8月,宝鸡,社长张凤彩。
秦岭印社 1988年4月,户县,社长吉文鹏。
太白印社 1988年,西安,社长倪文东。
骊山印社 1991年12月,西安,社长郑安庆。
西飞印社 1995年9月,西安,社长傅树春。
甘肃(3家 )
兰山印社 1986年10月,兰州,社长骆石河。
西峰印社 1989年7月,西峰,社长杨永成。
陇中印社 1990年3月,定西,社长莫邪。
宁夏( 1家 )
贺兰印社 1988年5月,银州,社长柴建方。
青海(1家 )
青海印社 1983年12月,西宁,社长金成山。
新疆( 2家 )
西域印社 1989年5月,石河子,社长雷宇。
大漠印社 1989年11月,乌鲁木齐,社长赵彦良。
香港( 2家 )
友声印社 1978年1月,社长邓昌成。
随虹印社 1999年4月,社长郑甘澍。
台湾( 4家 )
玄心印会 1989年7月,台北,会长徐照盛。
拓方印集 1991年,台中,负责人施亚南。
十方印会 1994年,高雄,会长李明启。
高雄市篆刻学会 1998年6月,理事长徐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