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社面临的最大问题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25 11:09 浏览量:382
中国印章及中国印社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中国印章的历史
3.中国印章的实质核心是什么?它要解决什么样的根本问题,起到什么样的实质作用?
4.中国当代印章立法明显滞后
5.现行印章的管理观念有误造成的管理缺失
6.现行印章使用管理存在问题
7.中国印章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8.印章是我国信任体系的基础,它直接决定信任体系的成败!
9.有可行的解决办法,政府、管理部门好象没有人听的进去
1.中国印章的现状
很久以来,总想写一篇关于印章的研究报告,解析一下中国印章从古至今的来龙去脉。剖析分析建国以来的印章状况,为什么称之为剖析呢?因为中国的印章管理制度早已是名存实亡,只剩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了,(先说现象)印章和文字以及食物,都是跨制度和跨时代的产物,无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政务体系还是商务体系都是建立在印章的信用体系上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仿造的技术水平也相应提高,现行的印章信用体系面临着崩溃的考验。现行的印章具有不易即时认证真伪的功能,无法当场确认加盖该章的次数及具体时间等缺陷,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快速、精确地确认真伪的功效,即快速身份认定等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差不多事事不离印,项项都需章,印章以其不可替代的身份信用功能参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现行各种印章的防伪性能差和识别监管手段落后,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遭受着假冒印章的侵扰。正是这些假冒印章,繁衍出了一个又一个假合同、假票据、假证件、假产品,繁衍出了一个又一个违规违纪以至违法的大小案件。有资料显示,每年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的数以千万计不讲信用、违规、违纪、违法的案件中,80%与假冒印章有关,我国市场秩序的混乱在很大程度上是假冒印章引发的混乱。印章的作用非同小可,尤其在中国,印章的作用无处不有,无处不用,到处可见,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名章等。尤其是公章、财务章、合同章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倾刻间印章可以使你得到百万元利润,成为百万富翁,也可以使你倾刻间蒙受百万元的损失,走向破产、分文皆无。这就是犯罪分子伪造印章作案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国家和个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造成很坏的政治影响,因此我们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就不能不首先规范印章的秩序;我们要建立信用体系,就不能不首先建立起印章本身的信用;我们要构建我国微观市场主体身份信用管理系统,就不能不首先构建起印章所代表的一切身份的信用管理系统。印章信用是当前我国微观市场主体身份信用管理、乃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农民,2亿文盲等等这些都是现实。所以中国为什么不能用签名签字,因为有自己都不能识别的情况,怎么谈公众识别性的问题。我们现在是认章不认人的年代。2004年11月9日电台公布的是5850亿的损失,是GDP的十分之一,按此推算那么2006年、2007年各有超过2万亿被犯罪分子骗走了,怎么造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印章犯罪的成本低,而执法的成本高造成。国无信不为国,民无信不能立。如此下去人人不会相信任何人,它对中华民族是灭顶之灾。因为它会腐蚀我们民族的灵魂。不仅仅是亡党亡国的问题了,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案例:
田黄石的异化:田黄石失去了印章载体的功能,变成了一种收藏品……甚至磨去印章的文字而玩赏起那块石头来了,因为田黄石的价格不菲,却忘了它只不过是块刻章的石头,典型的重器物不重制度,重形式而忽略内容。
2.中国印章的历史
印章,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特有的身份凭证和信用工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绝对的权威性。在古代,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取信于对方的一种标志。汉刘熙在其所著《释名-释书契》中说:“玺,徒也,封物可使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印章的使用在春秋战国时已很普及,先秦和秦汉的印章多用于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我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中盖印章的土块就叫做“封泥”。印章如同签押,可以防止伪诈,以作凭信之物。官印又是权利的象征,代表着官阶和职位。后来简牍换成了纸帛,封泥之用渐渐废除。印章则用朱色来盖,除日常应用外,又有它的从属用途,可以运用在书法、绘画和木刻等艺术作品来说明主题内容、作者、创作日期、收藏者等,增加构图的美感,成为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案例:
虎符-----当时是调动军队必须要用虎符作为凭证。虎符是君主授予臣属兵权、调动军队的凭证,也被称作“兵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虎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秦始皇一人手里,强大的秦军仅听命于一个人的调遣。是统一了六国的根本所在,统一中国是(虎符)密钥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印章从立体应用转化为平面应用再转化为电子印章应用的一个演变过程。
案例: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秦朝一直到明朝、清朝,中国历史由于玉玺印章盗盖和私刻等问题,被无数次人为操作的改变了历史发展方向,例如秦始皇本来传位于大太子,结果被赵高、李斯改写诏书盗盖玉玺传位给次子秦二世,明朝一个姓刘的大太监家中抄出假玉玺,清朝皇帝传位十四子篡改成传位于四子的等等传说
3.中国印章的实质核心是什么?它要解决什么样的根本问题,起到什么样的实质作用?
什么是印章的灵魂?印章的真谛是:印章首先是法律问题,是一套证实(是我)证伪(非我)的认证系统。印章是诚信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次才是材料章体问题(原子、光敏、回墨、橡塑---)最终有法律效力的是印迹。同时印章还要解决盖印的时间问题(倒签合同的问题),和盖在什么介质上的问题(发票、证书还是公文、合同),还要解决盖了多少次的问题(计数器的问题,登记的问题)。还要解决印章的印迹和纸制文档(介质)相互绑定的问题(防止篡改的问题)。由于以上这些问题在物理状态下无法认定唯一性,所以引入了安全电子印章的概念,印章也叫印信。印章是认证,是诚信、信用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印章是证据的一部分,它起着两方面的作用,1、证实(是我);2、证伪(非我)。印章也是一种符号体系,符号体系还包括文字,易经八卦都同属于这个符号体系。印章、文字饮食是跨越时代和制度的。(它起源于人类的说—>写—>刻—>记号。)印章是几千年文明的硕果。印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诚信体系,诚信是非卖品。卖的是那块材料和加工工艺。
建立在纸和笔基础上的政务与商务活动有一整套安全保障体系。在东方,我们的祖先两千年前就发明了印章,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基于印章的政务与商务安全体系。从皇帝的玉玺到单位的公章和个人的印鉴,我们的一切政务、商务活动的安全性都建立在印章系统上。
与东方文化不同,西方社会却是基于“签字”的社会。从政府官员签署命令、文件,到商家的合同、支票、账单,一切政务和商务活动的安全机制都建立在签字基础上。
印章、签字,看起来只是技术手段不同,但其中却有深刻的文化背景。
印章的制作是由政府控制的。排除技术上的不完善因素,理想的印章系统只有得到授权才可制作,任何人不可仿造。因此印章是绝对可信的,阅读者只要看到带有法定印章的文件就应相信其真实性。
签字则带有每个人本身的特性。理想的签字体系认为每个人签字均不同,不可模仿假冒。然而阅读者并不能保证它的绝对真实,在产生怀疑时需与签字者或保存签字者签名的公证机构去核对,才可真正相信其真实性。印章是事前控制,签名是事后核对。印章需要一套政府权威机构保障其真实性,是官本位;签名却只需事后民间核对,是民本位。印章可以暂时传借,以实现权力的短期转移;而签名却不可代替,不可转移……
4.中国当代印章立法明显滞后
陈旧的法律是以上个世纪(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批准,1951年8月15日公安部发布)的《印铸刻字业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发1999年25号)《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为基础。
公章的原则:
圆型、五星、环排、全称、宋体、简化字。是定量原则,非变量原则,是为了保持公章的唯一性。
首先要明确公章的定义,明确职责。按照《规定》是核准备案。不知怎么后来演变成审批了?把一个服务的职能演化成权力。因为不能把户口登记演化成出生证审批发放是一样的道理。(除案件调查外)其实在印章方面可以适用使用的法律非常有限,这是制度的缺陷,是立法的滞后造成的。只能先修法,不能执法扩大化。
5.现行印章的管理观念有误造成的管理缺失
管理不能市场化,而市场需要管理维护。一个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成好人,一个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成坏人,
现代印章的脉络
印章六大环节:
1.印章申刻单位==>2.核准备案机关==>3.印章刻制单位==>4.印章使用单位==>5.司法鉴定部门==>6.司法审判机关。
我们现在所说的印章行业只是定位于印章刻制单位,而忽视了其他五个环节。最终有法律效力的是印迹。终点是司法审判机关,即法院,其中公安部门只是核准备案机关,为什么存在执法扩大化的问题呢?关键是印章申刻单位的权益怎么得到保障?它要刻章它付费,它是主体!
印章四大要素:
章体,印油,纸张,盖印力
案例:
同一印章,一百人每人盖一次,印记不一样;
同一印章,一人盖印一百次,印记也不一样;
印章的管理应从:
粗放管理——>量化管理——>精确管理,即
静态管理——>动态管理——>数字管理。(如:身份证的管理)
管理还可以分为制作管理和使用管理,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证据链的唯一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
过去只注意制作管理,忽视了使用管理!结果是制作也没有管理起来,使用也没有管理住,因为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是两回事。印章管理不应跟着感觉走,应该做精密的逻辑思考。
对于一个没有可靠信用体系的民族,面临的是一场灭顶之灾。我们将处在一个人人不相信别人、任何组织不相信任何组织、企业之间互不相信,因为我们大家凭信的印章信用体系处于崩溃之中。从满街的刻制假章的小广告、满天飞的手机短信、铺天盖地的垃圾邮件充分证明了这一庞大造假市场的存在,它使我们建国以来建立的印章审核、备案、制作管理的制度淹没于无形之中。使公安管理部门处于束手无策之中,反映迟钝,根本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关键是公安管理部门没有完全研究懂得印章的流程和使用规范,是印章管不好和管不了的问题所在。
目前全国印章管理使用的是审批备案制,其出发点完全正确的,但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手段陈旧,不能起到对印章管理的根本目的。
我们认为印章的制作发放应该采取审核备案制,目的是审核真实合法身份,建立档案备查,并且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应该从力图管理所有公章转为管理一枚公章其他二级公章隶属于这一枚公章。而这一枚公章与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法律上绑定,与这枚公章及其隶属于这一枚公章的所有印章发生的法律关系全由该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负全部责任。
6.现行印章使用管理存在问题
忽视了使用管理!结果是制作也没有管理起来,使用也没有管理住。
盗盖单位公章是印章使用管理的最大问题,盗盖单位公章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行为人利用单位对公章管理的疏漏或者利用自己曾经管理和使用过公章的机会盗盖单位公章;二是行为人利用犯罪手段(如盗窃)盗盖单位公章。
7.中国印章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印章行业主要是指加工制作公章产品的企业及相关原材料供应商,还有被法规管理放弃了的非公章加工制作企业。
作为整个行业的运作程序,是被动的,盲目的。印章行业被动局面的形成,是因为作为行业整体没有自省能力,没有形成行业的整体意志,没有统一的架构,还处在散兵游勇,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状态,散沙就是指我们的非整体性。虽然每个企业有自己的目标或想法,而作为整个行业,却没有整体的目标、目的和作为,至使然造成了我们今天之局面。
内部没有整体性、没有高效的领导集体,没有目的和目标。外部不知道对谁,是对政府还是对公安,不知从何谈起,说话没有力度,不懂公共关系的宣传。应该懂些政治,理解认识印章。不能重器物不重制度,(重形式不重内容)。没有行业认同的印章文化,要总结印章的基础理论。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8.印章是我国信任体系的基础,它直接决定信任体系的成败!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施行后,公安部主管治安的负责人说:《电子签名法》中规定了‘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及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会给公安司法机关带来执法上的困惑。因为,《电子签名法》的主管单位是信息产业部。另外法定代表人有双重属性,因为其有自然人的属性。
电子环境与物理环境也必须保持法律的一致性。网上网下同样都是使用中国的现行的法律,但网络有虚拟性。《电子签名法》我们行业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也有专家表示数字签名是西方国家领先的技术,中国的引进应用会促进新经济领域的发展。但由于西方国家是以数字签名为立法依据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中国人是以印章为中心,中国现在的立法依据多数以印章为基础,如:《合同法》《票据法》《税法》《银行法》等;再者,中国人口众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签字的水平不稳定,无法识别自己签名的大有人在,电子签名又缺少公众识别性。因此,《电子签名法》的普及推广也需要新的技术,即安全电子印章。
当今社会提倡环保、节约、信息化办公,很多文件都通过网络进行处理。以往,由于网上提交的材料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采用传统印章就会出现电子文件、纸质文件“两手抓”,办事人员需要为盖章而来回奔忙,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化、无纸化办公。传统印章的使用还受到办公时间、办事人员、地域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办公流程复杂,延误了事务的进展。并且由于制假的泛滥,假证件、假合同、假票据泛滥成灾,其主要原因是假章的存在。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印章已变得越来越不安全。而安全电子印章的出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网络办公,解决了盖章难的问题。无论是合同订立、网上报税、电子发票、网上结算、企业年检、项目审批、文件发布等等诸多工作都可以通过电子印章系统来实现。一份电子文档,可由多人在文档上加盖电子印章,实现了网上签订合同以及网上联合审批,再直接或联网打印出具有同等效力的纸质文件。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出台后,赋予了电子印章法律效力。在各单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也可以使用电子印章解决文件流程中的签批问题,进一步促进无纸化办公。
印章体系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9.有可行的解决办法,政府、管理部门好象没有人听的进去
我们已经有一整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从此可以解决以上所有的问题。是全国范围的,不是一个区域。可以为我们国家、企事业单位避免由于印章引起的经济损失几万亿人民币。政府、管理部门好象没有人听的进去,可能有人不会相信!使我们联想到屈原为什么会仰天长啸愤而投江,谁能相信当今中国仍然可能报国无门!在此引用一段中国玉玺考作为案例:
春秋时的楚国有个采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采石,看见一只风凰栖落在一块青石上。“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认定这块石头是个宝贝,便将它献给楚厉王。
秦王统一中国,自称“始皇”,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良工将此玉琢为玺,玉工孙寿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
最后一言以蔽之,千古存亡唯有印章!